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陈可辛成立泛亚洲制片公司看低中国要跑路?(完整篇)

信息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2-10 12:49:18


  新千年以后,香港本土和海外市场都急剧萎缩,曾经的东方好莱坞失去了往日的光辉。和以前的“表姐”、“阿灿”、“大圈仔”、“省港骑兵”、“北姑”潮水般涌入香港不同,香港电影人纷纷开始北望神州。

  特别是到了2003年,中央政府为促进陆港融合,和香港特区政府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协议)。

  从此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更加不受以前合拍片的限制(以前一般必须和大陆八大国营制片厂、或是和中资设在香港的银都机构合作,例如徐克的《黄飞鸿三》,成龙的《警察故事三》),内地借鉴香港的人才、经验,香港借助内地的场地、市场,大家互取所需,解决了当时香港无片可拍,大陆无片可放的局面,本来是一个互惠互利的事情。

  在去年举行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著名导演、监制陈可辛宣布创立泛亚洲制片公司——Changin’ Pictures,并准备开拍由章子怡主演的《酱园弄杀夫案》。

  一时间,陈可辛不满大陆的审查制度,要接受扫遍亚洲的Netflix等海外资本了?要跑路了?甚至香港导演放慢北上的进度了?种种新闻都甚嚣尘上。

  对于这一切,陈可辛似乎懒得争辩,也没有站出来为自己发声,因为在2012出版的《陈可辛 自己的路》这本书中,他似乎早就给出了答案。

  因为家庭和谐,父子关系融洽,小时候父亲什么都可以辩论,自己输了、错了都会认账,而且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尝试,这估计已经让现在所谓的“原生家庭负罪”的小伙伴羡慕了。

  其父亲陈铜民,原名陈养民,是泰国二代华侨,中国出生,最早承父业在泰国教书,1956回国到北京,本来准备就读中央戏剧学院的导演系,遇到1957年全国大规模的,华侨的身份审核很复杂,又在此时认识陈可辛的母亲,就回到香港结婚以及工作。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当过长城、凤凰等电影公司的编剧,六十年代到金庸创办的《明报》任编辑。

  后主要从事电影宣传方面的工作,如就职于国泰公司(新加坡国懋陆运涛旗下)宣传部,邵氏公司宣传部等。

  当时国共在香港的意识形态斗争很激烈,从公司转到公司,要登报纸,验证自己加入张善琨成立的港九电影从业人员自由总会,也意味这从此和电影界划清界限。

  没错,邵氏当时也是划为公司,因为当时大陆封闭,邵逸夫要海外市场,而且邵氏拍的都是资产阶级情调的爱情戏、武打戏。所以只有电影公司,如长城、凤凰、新联(长风新)等,拍摄的以人民大众为主体的,在文革之前才能进内地放映。

  当然邵逸夫后来在大陆搞慈善,到处兴建逸夫楼,证明中国心是没有变的,很多事情碍于时局,是无可厚非的。他也可以谈,他也可以爱国。

  后来梁家辉跟随李翰祥到大陆拍摄《火烧圆明园》,尽管因为饰演咸丰帝,获得金像奖最年轻影帝,却因为被台资封杀没有戏拍,要去摆地摊,也是这个原因。

  因为这些原因,再加上邵氏当时很复杂的人事斗争,陈铜民在邵氏呆的并不开心,就自己出来拍电影,如《大地双英》1972,《夺命客》1973,《赤胆好汉》(1974)。

  值得一提的是《赤胆好汉》这一部优秀的电影,电影是讲孙中到香港的二十四小时之内,有人要暗杀他,陈少白就招募有理想的革命青年保护他,于是各路英雄汇聚香港,陈可辛在里面还演了男主角的儿子。

  想到了什么有没有?和《十月围城》的大致剧情几乎完全一样有没有?其实在《十月围城》的编剧一栏中,我们都能够正常的看到陈铜民的名字,由于《十月围城》也有陈可辛参与,也算是父子之间在作品上的传承和延续。

  如果说陈铜民还只是一颗红心,时刻心向祖国的老华侨,那么陈可辛谈到母亲,更是略带自豪的口吻,因为母亲更加算的上“根正苗红”。

  陈可辛的外公,曾就读黄埔军校,和周恩来是同期,并跟随彭湃参与海陆丰起义,是那种即使有文革,判他死罪,仍忠于党,忠于组织的老员。

  因此他坚持要把子女送回大陆读书,接受祖国教育,这样陈可辛父母两位华侨才在北京相遇、相恋,陈可辛说父母那一代人对于新中国有种特别的浪漫,一心想回国建设,只是不断遇到反右、文革等运动,自己又要谋生养家(陈可辛母亲生他时难产,可辛这一个名字也还是为了纪念母亲),所以不得不搁置计划,但他们至今朋友聚会仍唱歌曲。

  至于陈可辛的舅舅,因为五、六十年代东南亚恐共,甚至一度因为经历了文革,护照被泰国拒签不得不长期滞留香港。

  陈可辛坦白说自己最想拍的电影就是父母对于祖国的情怀,但最终不得不成为漂泊海外的游子,真的可以回去的时候,已经年老,又感觉在故乡也变成陌客的故事。其实这一个故事的确很适合陈可辛,已经出品的《双城故事》、《甜蜜蜜》都有这一个故事的影子,只是没有上升到国家这一高度。

  读到这里我都感动了,虽然其父母未必为新中国做过什么大事,但真的称得上”满门忠烈”,爱国之心拳拳,溢于言表。

  由于这本书主要在香港出版,我想陈可辛没必要为讨好大陆观众故意说这些,讲述的应该都是从小自己耳濡目染、言传身教的东西。

  说完中国,陈可辛又比较泰国,他直言从小不喜欢泰国,觉得泰国都是不好的东西,也不喜欢呆在泰国,后来父亲过世才在泰国呆了两个月,甚至妹妹都受他影响,很讨厌泰国(真的是他本人书中采访讲的,一点面子没给泰国留,个人喜好也无可厚非,不是我有意破坏中泰友谊)。

  最后谈到的是老婆吴君如,吴君如也算是演艺世家,吴君如父亲夏春秋,原名吴耀冬,在亚视和TVB都有演出和支持节目,这样看两人结合也算门当户对。

  1996年吴君如“自认为以前演的喜剧很浮夸”,于是手执导筒处女作——文艺片《四面夏娃》,结果赔了自己港币400万,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得到了金马奖和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从此步入“演技派”的行列。也因此得以参加各种影展,认识了同时携《甜蜜蜜》参加的陈可辛,两人也因此结缘。

  2005年之后,吴君如也随着陈可辛一起征战大陆市场。而目前两人唯一的女儿陈是知,名字则来源于“实事求是”。

  陈父生在大陆,长在泰国,发展于香港,最后魂牵于大陆,而陈可辛香港念小学,泰国念中学,美国念大学,最后也回到大陆发展。

  1982年放暑假回香港,经父亲介绍,遇到吴宇森和蔡澜去泰国拍摄《英雄无泪》,当时泰国拍片,人工便宜,而且因为和邵氏斗争激烈,泰国也能避免走漏消息,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等也是在泰国拍摄。陈可辛于是充当中英泰三语翻译(很多资料把陈可辛弄成监制,是不对的,再有关系也不可能一下子就当大公司、大导演的监制),也兼任部分制片工作。

  哎,多国语言环境,父亲又有人脉的,找工作好简单有没有?当然,陈可辛也不讳言从业初期父亲对自身的一些帮助。在这部片里,陈可辛还认识了自己后来的工作搭档,时任副导演的赵良骏。

  虽然帮陈可辛开了个好头,但《英雄无泪》这一部优秀的电影本身却命途多舛,由于吴宇森过于追求真枪实弹,导致剧组死了人,这部片子也被嘉禾押后几年,到1986年才在香港上映,票房也只有2833051港币,一度搞得吴宇森差点退役,后来在徐克电影工作室帮助下,拍摄了《英雄本色》才得以翻身。

  1987年曾志伟成功游说香港漫画大王黄玉郎,于1987年成立了“好朋友”电影公司。

  公司由谭咏麟、泰迪·罗宾和曾志伟三人合组,陈可辛担任总经理,并与潘迪生达成合作,摄制影片在“德宝”旗下院线年,陈可辛离开嘉禾,加入了“艺能影业”,帮张国忠、叶伟忠管理公司,但他认为艺能全无管理,,却又觉得不仅是艺能的问题,连整个香港都要吐槽,认为香港人可能就是做事第一,要说理论那一套东西也不会说,能够说的都是真实的操作上的经验和心得,而且香港演艺业至今仍是有工种,却没有良好制度,尤其是剧本版权不受保护,BlaBla.

  曾志伟主要在外面跑市场,当时香港电影主要靠外埠市场,除香港,台湾,新马泰,日韩、美加,港片真正的市场是侨胞,也就是海外华人。

  Applause Picture的合伙人和出资人是谭咏麟、曾志伟、陈百祥、王晶等人控股的东方魅力(Star East),东方魅力卖给星美后,星美也成为Applause Picture的股东。

  2008年,陈可辛北上和内地第五代导演的代表黄建新合作,成立我们制作电影公司,他对黄建新评价颇高,两人不仅对电影的理解大致相同,而且认同黄建新的人品,认为“即使所有的香港导演未必互相是朋友,但他们肯定有一个共同的内地朋友,就是黄建新”。 2009年,在《投名状》发行得到于冬的极大支持后,陈可辛、黄建新又和保利博纳成立了人人电影公司。

  至此,陈可辛几乎做遍电影行业的所有重要岗位,和港、台、中、美、东南亚资本都有过合作,在所有的角色中,陈可辛感觉自己最强的是宣传,其次是监制,其次是导演,最后才是老板,因为他感觉自己为人比较执拗,开公司也一般找人合伙。

  说完了电影行业的从业经历,第三部分主要是陈可辛的作品介绍,不得不吐槽的是,几乎所有以电影为主题的书籍,最后都会变成影评集,因此书的后小半部分有点狗尾续貂,但深度影迷们还是能从中一窥一些电影制作的细节。

  谈到最多的是令自己精神一度崩溃的《投名状》。2005年《无极》上映后取得1.75亿人民币的票房,陈可辛看到中影韩三平在宣发和渠道上实力(没提导演,不了解是否是觉得无极这么差票房都能有这么高,当然陈本人没这么说)。

  但Andre Morgan坚持要做海外市场,请了李连杰,投资也激增到3亿(网上信息是金城武1200万片酬,刘德华1600万片酬,徐静蕾200万片酬,李连杰开始1.2个亿,后来人情价1个亿。)因为这个金城武从大哥变成三弟,还有点不高兴。

  选刘德华一开始也更多是资方的选择,陈可辛起初不欣赏刘德华的演技,但后来也佩服刘德华的勤奋和坚持,认为刘德华不是美食,是汉堡包,从始至终坚持,就成了全世界最好卖的食品。

  刚好上海须兰之前写过一些关于土匪的书,剧本也拿给她修改,须兰为了电影调研为了很多资料,陈可辛认为她对剧本的贡献最大,只有内地人才对人性咀嚼的那么狠,里面最好看的地方都是她写的。

  中国社会,在现实中胜负决定道德,在文学中道德决定胜负,他想摒弃这种简单思维,呈现人物的现实困境和情非得已,认为内地观众反而更加接受人物的剑走偏锋,因为较深的文化底蕴。

  最后是大家“喜闻乐道”的审核问题,影片也经历数次修改,陈可辛认为最可惜的是删掉了三兄弟结义死忠,纳投名状时的片段。

  可我看了公映版本后,三兄弟结义的段落是有的,应该是最初的版本更加暴虐,有“血酬”和“原罪”的成分,真正的纳投名状,我们都看过水浒,那是必须要杀人见血的。

  说回审查,陈可辛认为在内地审查遇上问题,会有一堆人过来帮你,有的东西可以商量妥协,大家还是希望你互相妥协把电影做成。

  他反而更不喜欢好莱坞,他认为好莱坞是懂电影的,但这个电影必须是他们的“主旋律”,香港的很多电影在好莱坞也无法开拍,否则好莱坞的审查不可以讨论,更加不能动摇。

  除了对好莱坞的审核颇有微词外,陈可辛还认为好莱坞范式更严格,自己像是执行导演,创作里很多时候自己说了不算,如果想要去对抗,却连目标都找不到,所有一切都细微精确,华人导演在好莱坞只能作为补充,很难获得发言权。

  所以陈可辛最佩服的导演是李安,认为李安是细腻的导演,不会浪费一个镜头,此外还觉得李安导演有很大的学问,能够真正把东西方文化融会贯通。

  他认为比较好的影片,是罗伯特·泽米吉斯《阿甘正传》,票房口碑都能兼顾,至于自己的电影也得过很多奖,认为奖项是顺带的,一个导演如果拍三部片子还赔钱,多半在业界就混不下去了。

  此外陈可辛的其他代表作品《风尘三侠》、《晚9朝5》、《金枝玉叶》、《金枝玉叶2》、《嫲嫲·帆帆》、《三更之回家》、《如果爱》、《武侠》,书中均有提到一些台前幕后的趣闻,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至于《十月围城》,他坚持认为那是陈德森的作品,自己只是作为监制帮忙。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