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理解中华文化才能更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新京报专栏

信息来源:半岛官网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4-04-14 06:55:16


  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2022年10月22日,金秋时节,北京慕田峪长城景区内层林尽染。长城也是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象征。图/新华社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站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历史节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我们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坚持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前提。而“民族复兴本质上应该是民族文化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没有文化中国的磅礴力量和精神伟力,是难以及至的。

  为此,党的十八大就确立了文化强国战略,将文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十年来,中华文化不仅成为了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聚力,也慢慢的变成了在世界舞台展示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标识性精神力量。

  ▲北京2022年冬奥会资料图。 此次冬奥会上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元素展示,惊艳了世界。 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习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五千年华夏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断流的文明。在这五千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

  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也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精华。

  中华文明五千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几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深度介入世界,对世界的理解也更为深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中国对自身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也慢慢变得深透。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都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也因此,越是了解世界,越是珍惜自身的精华,也越能对自身文化持有自信,也才会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

  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这一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紧密关联。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

  中华文化在对待自然、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处理上,是独具智慧的。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几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对自己最合适的道路和办法。

  到今天,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不是偶然的,而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只有理解了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模式、中国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

  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本质也是世界文化。

  1993年,《世界伦理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全世界伦理的基石,放到了主体地位。其共识是,孔子的这一思想有助于国家间、宗教间、民族间、社群间、个体间的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与沟通。

  也由此可见,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更是世界的;中华文化应为也能为人类文明共同体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2022年10月13日,山东济南市槐荫区张庄小学老师指导剪纸,培育学生对优良历史传统 文化的兴趣。 图/新华社

  “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但是,在当前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文化格局中,文化多样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种情势下,当今中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文化力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面对西方的意识形态污名化和硬实力围堵,中国站在道义制高点上,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高度,超越某些西方国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私的保护主义偏向。

  习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为此,十九大报告也特别提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

  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要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文明在交流互鉴同前进。

  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2019年,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再次对不同文明的交流交融、互学互鉴作出更为系统、深刻的阐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觉得自身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危险的。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的存在价值。

  我们应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与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2022年10月13日,山东日照市莒县城阳街道一家“非遗工坊”,手绘师在直播 推介文创作品,其相关这类的产品已远销海外。 图/新华社

  在今天,在这个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关口,更要求我们站稳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国形象里的可信、可爱、可敬,三者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是文化中国被具象化的一体三面。

  可信,是指中国的所言所行都是可以信任、值得信任的;可爱,是指中国在情感上是可亲、可近的,是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良好情感反应的;可敬,是指中国有大国担当,是值得尊敬、敬佩的。这三者统一,便是一个可感可触的立体中国。

  当然,世界本就崎岖不平,当前又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把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传播到世界中去,在空前分众化的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困难和挑战也是空前的。

  但是,正如习所说,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本事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该有这个信心!

  事实上,今天的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舞台的中央,世界也有了解、理解、认同中国的愿望。这既得益于这些年我们的祖国的发展进步,也跟我们所做的大量文化“走出去”工作直接相关。

  从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到首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到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积极搭建文明交流互鉴平台,向世界阐述中华文明观。

  从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全球,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国潮成为新时尚、文博创意产品成为新网红,中华文化以其独有的审美风范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我们还致力于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文明之路,推动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构建人文共同体……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一个文化大国的责任担当。

  “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知己知彼。而且,知已知彼两方面都很重要,都需要真正做到。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进入史无前例的公共传播时代,讲故事的主体特别多元。在互联网空间里,如何继续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

  为此,习早在2013年“8·19”讲话中就指出,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互联网空间为人们认识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和空间,也为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中国不能缺席,并且必将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当前全球政治“去全球化”逆流中,作为全球化主角的中国,更要主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虚实交融交互的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实际是对我们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对内,要延续好我们的历史文脉,保留住中华的文化基因,让其真正成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对外,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自信包容、互学互鉴,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

  我们也完全有这个文化自信,在人类文明共同体中,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一定如我们所愿,也如世界所期。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